12/29/2010

→除了眼看的,還有心底的感動,才是設計。

.
文/惡趣味

第一次去東京,東京只在眼睛裡。
五花八門的廣告招牌,目不暇給的商品,多樣化的食物,每次總在來不及看夠的時候就得離開。之後,還去了好多次,和著許多人、兩個人,或是一個人,但儘管這麼頻繁的進出,每每卻總是有「還不夠」的心境回蕩在心裡許久。

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想去呢?

也許,很難找到一個有「終點」的答案,就像東京的設計。

這本書的醞釀已有一段時日。##CONTINUE##
中間拖磨這麼久,是作者希望呈現出最佳的作品,因為我們都害怕枯燥乏味的東西,擔心一下子就無聊了。於是如何在這多年的資料庫中,整理出有別於以往的東京設計,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書中想要傳達的意念,在這段起意、發想、找尋、書寫、編輯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思考翻新。

而且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時常感到頭痛,胃酸過多。

一來是有太多的東京資訊要消化,二來是作者的完美性格,非得要做到盡善盡美才肯交稿,儘管是我已坐在他的工作室,緊盯著時鐘,眼看時間快來不及,還不敢吵他。每天每天都處在跟時間拔河精神緊張的狀態。而且非到最後一刻,永遠不知道拿到的東西是什麼。

除了眼看的,還有心底的感動,才是設計。

許多人都會問,這本究竟在寫什麼,還有什麼樣的「東京」?

我想,如果不是待在一個城市夠久,我們感受到的只有眼睛所及的範圍,對於其他的,從沒機會去體會。於是在這本書中,除了能讓我們藉著作者的眼,觀看豐富的日本設計資訊之餘,還能偷一些他的心,去感受東京設計生活時所遭遇的有趣且細膩的人事物。

而且在書中,他還以高達一千多張的照片,企圖想把整個東京搬在紙面上。但實也因為東京,有太滿的東西可以分享,所以我也不得不緊抓著頁面,以免暴增頁數,增加讀者的荷包負擔。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很難定位的書,但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各自的使用方法。

瑪利雅.伯特森(Maria Berntsen)說:「設計的過程,就是與使用者之間的交流過程,一件成功的設計是讓人們很快就可以弄懂的。」

我們的確能馬上弄懂作者在這本書上所傳遞的美意,不管是知識亦或幽默。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是uniqlo創辦人柳井正對自己商品所期待的,希望每個人都在其商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相信你也可以在這本書中,快速找到自己所喜愛的使用方式,以100+觸發生活上的各種想像,讓你也能創造專屬自己的設計生活。當然,也會讓你忍不住的一直想去東京。

究竟這是設計還是生活?

已經很難從中去切分開了。

3 意見:

TOMIC WU 提到...

不好意思,可以說中文嗎?

匿名 提到...

那你的東西呢?? 理論派的看太多了.所以才好奇.

TOMIC WU 提到...

是呀~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