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013

站在香港看世界設計。

11月看東京設計週,12月去香港參加設計營商周論壇,像是這兩年的刻意養成的一種習慣。尤其2012年是香港設計年,一年到頭都不乏香港設計活動透過EMAIL在我信箱中亂竄,期間訪港幾次,從建築到平面各類活動都有施展。 

關於香港設計年,若我說香港有意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創意城市,可能有人腦袋稍歪眼白微翻地思忖著,又或是請你想出幾位香港設計師的名字,可能腦袋轉了幾圈仍難以開口,這能否讓你想多瞭解一點購物美食之外的東方之珠,這個唯二使用繁體中文的華人地區,所謂創意城市的定義為何?因此年底大師雲集的香港設計營商周論壇(Business Design of Week),正是切入其中的良機,從香港預見未來的設計趨勢,更像煲湯般能補充年度設計能量。  ##CONTINUE##
每個城市、國家都有各自的性格,而香港的設計定位顯然是清楚也實際,既要明確有效又要務實,同時絕不能與商業脫鉤,於是設計年要設計專注在教育、政府、經濟、社會和人才所扮演的角色,主辦者香港設計中心也有一項重要任務是用設計來幫企業創富,再將財富回饋社會。或許很難讓人相信,即使是凡事要求快速的香港,對於設計營商周論壇的舉辦,發展迄今已是第10年,每年都有一個夥伴國來拓展大家的設計視野,前年的日本、去年的德國,今年則由北歐的丹麥擔綱。話及到丹麥,我們都熟知頂級又低調絕美音響品牌 Bang & Olufsen,進而延伸至生活裡優質的北歐設計,一直令人嚮往其中。而是從香港的角度來看,設計從來就不只有設計而已,因此論壇還聚焦於創新科技與品牌管理等面向,身為國際城市的香港,想做的不只是設計輸出,而是作為亞洲與華人世界的創意與設計的領導者,一個中介網絡,一個交流平台。

持續十年的國際設計論壇,悄然成為亞洲年度重要論壇。今年除了有半數來自夥伴國丹麥的設計師與品牌領導,還包括倫敦設計師 Ron Arad、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德國設計巨星 Richard Sapper(偶像!)、英國 Mark Dytham(蔦屋書店)、荷蘭的前衛建築MVRDV、中國建築師馬岩松,以及來自韓國、香港、比利時、新加坡、瑞典、印尼與馬來西亞等國的百位各方設計翹楚齊聚,每位講者僅以短短30分鐘分享最精彩的作品與設計思維,讓在座數百名聽眾,透過巨人的肩膀,看見世界的設計將如何發生,也端看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設計工作者如何看待設計,在短短的三天精實到會聽出耳油。 

在此次的論壇中,特別有場是由關香港設計團隊 CoLAB 分享他們如何用設計和非營利與社會企業合作。其中由一位家庭主婦為改善社區弱勢所創立的手工肥皂,透過 CoLAB的行銷、設計、包裝與品牌打造成「區區肥皂」品牌,其過程涵蓋了社會、文化與商業三個面向,具有罕見的品牌特質,後來更進入商場並與服飾品牌合作,成為「為社會而設計」的案例中相當成功的商業模式,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的會場氣氛令我感到更異於過往的,在於多了許多學生的參與,透過企業贊助學生入場聽講,讓大師的啓蒙從學生時代就可以搶得先機。所謂選對了位置,就像在順流中游水,自然容易達到目標,我從論壇的觀察裡,看到站在亞洲商業樞紐的香港,選擇一種不同的角度著眼設計,關注的是設計產業的「整合」發展,不獨厚設計角色,不侷限國籍地區,不偏重產業領域,從香港看設計的位置,我發現到不同的視角,倘若看得不夠寬、不夠遠、不夠國際,就沒有競爭力。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