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有越來越多人注重設計思考與設計的發想,但是試想那些設計大師們真的會把思考的過程變成step by step的一本書讓人按步就班地實現嗎?如果好設計的出現可以透過步驟來產出的話,那是不是可以設計一個程式然後input/output就會出現很多好點子,然後拿下設計大獎?
這本書告訴你並不是這樣的好嗎。水野學是一位1972年出生,目前是日本Good Design Company藝術總監,他可能不像佐藤可士和、原研哉或是佐藤卓這樣因為與台灣人喜愛的大品牌合作而讓我們那麼熟悉(也沒有那麼神話),但是這本書裡面講到的是有關於一位藝術總監從生活與工作裡面點點滴滴的分享。因為每個設計大師都必須自圓其說自己的設計理念,佐藤可士和的整理術、原研哉就要講白、深澤要講簡單...,而水野學就有所謂「點子接著劑」,意思在於生活中有很多創意的碎片,就在於你的接著劑如何可以將這些碎片粘接起來,成為厲害的創意。書中提到:「只有接著劑攪個不停,最後一樣會乾掉。無論擁有多棒的接著劑,沒有可以粘的東西也是白搭。就算接著劑非常普通,只要找到想黏在一起的東西,一樣能完美結合。」
##CONTINUE##
裡面有幾篇令我印象深刻。像是「優質商務人」這篇就提到他最討厭的合作對象是心猿意馬的關鍵人物,協商的時候明明說「照這個概念做」,上司一搖頭就立刻改口說「我覺得這個概念不太好」。而在講工作的客觀性時則提到:別因為自我感覺良好,就覺得自己的東西超棒!孤芳自賞,是主觀性獨大的世界觀,這種小小的滿足,並不能算是工作(的專業)。儘管設計誕生於主觀,但最有效果的用處,必須由客觀來確實掌控(評估)。而在「為什麼?」這一篇裡說,為什麼比市調更重要,想得越多,觀察力越強,最終就得到看清事物本質的「洞察力」。關於「商品力」,他也提到必須從「主體」+「概念」+「品牌力」缺一不可。受用頗大的是,他提到關於閱讀雜誌或電視的資訊時,很重要的在於分辨「資訊源頭」,比方有些媒體負責「創造流行」,有些在於「傳播流行」也有是在「追隨流行」的媒體,比方說當看到綜藝節目都在流行時,這股流行已近大眾了,而看到鄉下婆婆也趕上這股流行時,也就宣告流行走入末期。確實是很有趣的見解和觀察。
雖然說閱讀,確實不見得是投資報酬率很高的事情,但與旅行、工作經驗來比,還是相對有效的。如果沒有投資,就根本不會有報酬,就像點子接著劑一樣,如果不知道碎片間的關聯,無法辨識或是無法有連結各碎片的靈光,徒有過多的理論也是無功。和大家分享。
圖片來自_《點子接著劑》
【相關聯結】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