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2014

百年如一日—泛黃卻深厚,認識東京再升級。

如果要畫一張東京建築旅行地圖,該從何勾勒起好?

東京不只是個巨大的城市,也實在是一個太過於精彩滿點而豐富飽滿的多樣貌城市。它讓人經常忙於切換著不同的角度來閱讀這個城市,有時是設計,有時是建築。特別是每當切入的角度是「建築」時,總是會種令人有所謂「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之感。發現建築,就像是不斷在追趕些什麼似的,當自己站在時間軸線上,不但不斷被剛誕生的建築的新奇趣味所迅速吸引,回過頭看時間軸的另一端,則又一直發現自己所感興趣的歷史建築正隨著年歲陸續從眼底浮現。那些歷史建築之所以讓人著迷處,有時是因為建築本身經過歲月、環境所刻劃出的故事,有時充滿了發展脈絡,甚至那些經典的歷史風格多是過去很少被關注,或被時間沖淡了印象,但在觀看歷史建築之際,建築益是不絕於散發出醇厚而濃郁的氣息。

走訪過很多新、舊建築,幾乎沒有失望的經驗,每棟建築存在於今或是足以屹立迄今而被關注,總是有許多可貴也值得探訪之處。感嘆的是,追逐的時間經常是不夠用外,許多獨具味道的老建築,雖然少了媒體鎂光燈的關照,設計上卻毫不遜色,並且承載了更多的時光、記憶與文化。於是,我們常在不斷更新的電子媒體上可以獲取來自各方新的建築資訊,至於歷史建築的部分,我想這本《一日百年,東京建築時空之旅》就正好可以補足對於過去同樣是佇立於東京的一員,關於歷史建築不足的此一部分。

經驗中,觀察日本建築或是設計時,常常會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對被視為外國人的我們來說,常能夠因為與自己生長環境不同而發現城市中彼此的差異,但若要問及生來就將環境、建築視為理所當然的東京人,不見得可以從其獲得滿意的答案,像是所謂的「日式洋房」,其中
的和洋比例就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地方,甚至外觀看似西洋建築,內部其實仍不捨和式空間;又如300多年前建造於上野「寬永寺清水堂」與京都清水寺的關聯何在?而同一位建築師為何可以建造出現代與傳統的兩樣風格?100年歷史的東京車站、近80年的山頂酒店,充滿裝飾風格的東京庭園美術館、東京大學裡的建築群,又有哪些精彩不容錯過的眉角知識?

因此,而這本書在每個東京建築的介紹裡,一一關注了這些部分。縱觀來說,在東京的「宅邸」、「建築物」與「寺院神社」等不同建築形式,皆記錄了東京人的生活軌跡,只要切入到有故事的觀察點,就可以知道建築之所以為何如此成形的箇中道理,頓時對東京建築的理解,猶如一一逐漸打通其經脈般地醍醐舒暢。

從空間來看,這本書藉由電車可及的區域作為劃分,從極富歷史感的日本橋出發,早期商業熱絡的銀座、築地、新宿、品川,一直到淺草、兩
國甚至近代匯聚許多洋式建築的橫濱,每個車站區域都有其獨自的歷史背景與特色。而輔以難得的歷史照片與過去常見到的地圖-「江戶 切繪圖」,傳達的地圖不只是地圖,其中所代表的顏色:白、紅、黃、綠、灰等,是各自代表如武士宅邸、神社佛寺等不同用途,另一種「赤圖」則是用紅色標示建築物而得名,作為軍事用為主的赤圖,地圖上標示的「公園」,原來是不能說的軍事要地。

當帶著這本書的資訊、搭著電車玩遊各站,不光是看到了隱身各區的經典建築風貌,在建築的橫軸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另一個時間的縱軸貫穿。從明治、大正到昭和時代甚至更早,也一一從中細數感受著,建築的樣貌,其實就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輪廓。

《一日百年,東京建築時空之旅》更像是建築百科般,巨細靡遺又一網打盡地記錄了老建築的身世來去,更娓娓訴說一番地域歷史、建築設計與文化風情,擁有這些,就像是認識了東京的過去身世,更持續牽引著未來對東京城市發展的無限想像,尤其在2020年東京奧運開展前,或許可以安排一趟如電影〈永遠的三丁目〉般的歷史建築之旅,勾勒一張充滿歷史情調的私の東京建築地圖。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