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總是將我在日本旅行時發現好的、有趣的東西推薦給大家。這樣經歷了10年,現在的我,看待日本、設計的方式和想法會比較不同。『核心概念』對日本設計師來說太重要了,一切皆由此開始。對我來說,日本許多地方之所以有參考價值,是因為當我去拆解它背後的涵義或作法的原因時,通常都有核心概念,以及其延伸出來的脈絡可循,所謂『合理性』,這是我在分析日本設計作品時,非常重要的考量。」
—吳東龍
從使用者出發的設計
Q. 您近期去過日本嗎?
A:每年我都會去日本數趟,最近一次是去年參觀東京設計師週。每年東京設計師週都差不多在10月、11月舉行。這次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東京(成田/羽田)第三航廈的部分。第三航廈為廉航航班旅客使用空間,基於使用廉航的旅客多為預算有限的年輕人,機場單位與無印良品合作,以其一貫簡單又不失質感的設計風格,再加上部分餐桌椅、餐具等使用木質材料,呈現出溫暖的感覺。「無印良品」是和年輕消費族群的生活和消費習慣較為貼近的品牌,不需要花費高昂的費用裝潢,也能打造出讓使用者感到舒適、親切的空間。
10年前,我曾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當時也兼機場相關的業務。曾接觸過政府單位對此的作業模式,無論是機場的建設營造或是標案等,都有諸多層面的限制,很難想像能像日本的航廈這樣,由同一廠牌打造所有和航廈空間相關的設施。當見到日本航廈內部種種別出心裁的設計時,更能感受得到政府單位與設計師「共同的目標」為何、為誰考量而企劃的航廈空間設計與設備。
這就是所謂「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的設計。雖然日本的服務一慣具備了細膩與體貼的特色,但是能將這樣的精神落實在空間營造上,將「服務」提升至更全方位的境界,讓觀光客在踏入國門的第一道關卡,即為此行留下難以忘懷的好印象。
我相信,好的設計,就該以「使用者」為出發點,才能真正感動人心、優化人們的生活與體驗。
Q. 您去年參訪了東京設計週,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地方嗎?
A:東京設計師週(TOKYO DESIGN WEEK)固定於每年10、11月左右舉行。差不多10年前開始,只要行程許可,我幾乎每年都會參觀。猶記得2005年左右,東京設計週才剛開始舉辦不久。整體環境較為富裕的人們,對於「設計」相關議題大多帶著新鮮、熱切的期待感。當時的東京設計周不僅是一個活動,更是整個城市連動的嘉年華。10月被訂為「東京設計月」,青山、表參道等區,都會有相應的展覽或活動,可以在該處拿到約1、200頁的特別導覽手冊,當中有各式活動行程、交通方式的相關資訊,是遊客了解東京設計師週最快也最實際的方式。城市響應活動的程度,大到甚至有接駁車或腳踏車,可以利用它們到達有舉行活動或展覽的地點。整座城市就像是一場「設計市集」,日本人認真合作的話,程度和力道是很猛的。
所以那時我跑遍很多地方參觀。我去台場看貨櫃展,因為貨櫃比較靠海,在海邊展出貨櫃,是非常合理的;另外我還會去六本木、一丁目等地區,參觀專業設計師的展覽。那一帶多為高級住宅區,氛圍類似台北的天母。因為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非常好,我會去參觀一些建築、家飾用品等等;我也會去參觀大使館,大使館內會舉辦一些展覽;或是商場、學校、藝廊等等。日本人認真串聯起來,整體性帶來的力道是很猛的。10年前參觀時,會覺得在設計這個部分,這個城市真的是太棒了。受到的衝擊和刺激是很大的。它讓我感覺到活動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能幫國家帶來多少觀光效益、賺多少外匯,而是能藉由這個活動,認識設計師、作品,以及認識孕育他們的整座城市。現在回想起來,一切成果都是有很多背景因素的。當國家致力發展某領域時,會投入很多資源,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讓更多更大規模的企劃成真,有點類似現在大陸的建設或活動企劃。,起頭時總會特別美好,但2或3年後,若沒能看到具體的效益,也許資源就會被抽回,當時的美好也就不復存在了。對於東京設計周,我很慶幸曾躬逢其盛這段「最初的美好」。
有時候,若舉辦活動的初衷太過在意KPI績效,在企劃時並非想著要舉辦一場「好玩、有趣」的活動,可能最後的成果就不那麼好玩了。
如今,東京設計周舉辦了近10年,當年推廣設計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了。現在的活動,和過去相比就讓人就感覺較為形式化。每年的這個時候,設計科系的學生會在這個時間舉辦作品發表會、或在某些地區仍會有一些相應的活動,但和過去相比,較沒那麼盛大。也許是因為設計產業在日本已發展成熟、並深入整座城市。要欣賞設計作品,不見得一定要透過參觀東京設計周,即便是平常日來訪,仍能在藝廊、商店等看到許多精采、有趣的作品;同時,大環境也變得較為嚴峻,人口數量也減少,日本的設計市場趨近飽和,年輕設計師的職涯發展也變得困難,較難看到令人驚豔的作品。
日本有很多知名的設計大師,大師們創作經歷豐富、不在話下,其獨特的風格可能在國際間都具有相當的辨識度,能玩的手法或創意也都玩過了。若這些大師們沒有再致力於提攜後進,年輕的設計師相對很難接棒,那麼,要再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品牌或作品,就比較困難了。
在新加坡、北京等其他亞洲國家,可以看到部分出走海外的日籍設計師,在創作的積極度上比較高,也算是為自己開條活路吧!
提到產業市場是否萎縮,我認為很難概括論定,因為大家的想法不同。韓國有本《Magazine b》雜誌,每集以一個品牌為主題,例如Rimowa或蔦屋書店等。某期雜誌中,我曾經看到「韓國市場是很小的」這種說法,他們指的是國際市場。我當時非常驚訝地想:「若韓國人都覺得自己的市場算小了,那台灣不就超級小?」,但台灣人可能不這麼認為。從這點來看,其實每個國家的商人想法不同。以日本來說,過去對於開拓海外市場的態度是較為封閉的。以手機為例,日本有自己一套系統,國外的廠商是打不進去的。不過,現今隨著世代變遷,我想態度上多少也不得不做些改變。
Q. 日本對於發展觀光產業仍非常不遺餘力!您認為從哪裡可以看得出來呢?
A:前面有提到,現今要在日本當地看到創新的設計作品,可能不是那麼的容易。而且創新、優秀的設計作品,產業各面向發展成熟的歐美國家有很多,開發中國家可能不易與其並駕齊驅。但在日本,可以看到許多以當地文化、資源、特色衍生的產品或作品。利用地域特色,找到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和不可取代性。日本有47個縣市,設計師們或相關單位會去檢視當地的文化或特色,並構思如何運用在設計上,以此創作的產品或作品,才具有獨特性、無可取代。目前也看到一些設計師致力於發展地方社區的空間營造。媒體報導中,也能看到許多介紹地方特色的內容。
像日本新宿的「BEAMS JAPAN」百貨,以「日本」為關鍵字,由許多展現出日本形象的品牌和產品進駐,相對於其他百貨公司,無論對在地消費者或觀光客來說,都能成為具有特色的逛街地點。
Q. 您覺得這10幾年來,您覺得日本的設計上改變最大的地方在哪裡呢?
A:設計的變化,似乎每3、5年就會輪替一次。10年前流行「設計感家電」。但現在除非超美,否則大家可能覺得日本的家電外觀具備設計感是很基本的,因為「設計」已經被融入在家電中了。這個趨勢下的產物歷經時代變遷,以另外一種形式被保留下來。
何謂「合理」的重要性?
Q. 您總是會和大家分享許多日本當地有趣的設計或商品,什麼是您最重視的呢?
A:觀察日本設計已有10幾年的經歷,現在的我,會從比較深入的角度去分析。我認為,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之所以得以成立,必須是因為它是「合理的」。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台灣的建案很常以日本的地名為題,但當你試著去分析它,它沒有核心概念、更沒有進一步的延伸的意涵。一旦這個東西沒有其核心概念,它可能外表很美,但內容或價值上卻是空虛的。
Q. 好比像類似「繁華六本木」這種名字嗎?(笑)
A:對,以此為例,「繁華六本木」這棟大樓肯定不在六本木,周遭也未必繁華,所以這個名字之於建築本身沒有意義。這類的例子還有很多,但它們可能仍然有市場、有人會買單,消費者的認知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以日本21_21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為例,它的概念是從2020(歐美的視力標準,2.0為良好)衍伸,2121美術館的名字為2020的「多一步」,期許能成為現代設計的先驅。這個美術館的背後是三宅一生設計基金會(三宅一生デザイン文化財団),三宅一生),他的起點就是布。所以「一塊布」的概念,被運用在建築、門牌、洗手檯的設計上,皆有其脈絡可循。即便它仍有可能隨著時間變遷而被改變,但是可以被接受的,這就是「合理性」的重要性。
原刊載於2017.3月《Inspire Vol.8》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