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上海世博回來。
2010年的世博,不禁想和2005年的日本愛知萬博相比,其中一個很大的差別是關於拍照的規定,在日本禁止拍照的展館內,只要有人拿出相機,工作人員從大老遠就跑來制止,精神緊繃;但是在中國上海就不可能依樣畫葫蘆了,畢竟人實在是太多了!儘管是在不能拍照的日本館內,大陸民眾依舊抑制不住想拍的心,顧及不了那麼多人違規的工作人員們,只好扯大嗓門么喝大家往前走!往前走!不要停下來!
以下這篇短文是今年起與香港《U MAGAZINE》雜誌合作的短篇專欄,和大家分享。##CONTINUE##
《到美術館內,請拍照!》
我曾經在博物館工作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我自己常常在為「館內不能拍照」的規定找理由。到底為什麼不能拍照呢?也許是版權的問題,但是有些古物早已超過千年,沒有這個問題;或許怕閃燈影響吧!那就跟海生館一樣,別開閃燈就好了;可能是怕影響其他觀者、或是看展秩序吧~我想或許可做此解釋。但如果有文物作品沒有版權問題,也沒有怕光或者秩序維持問題,但是仍不開放拍照,應該就是為了全館標準統一的規定。但反觀許多歐美的美術館,並不禁止攝影。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其實到美術館參觀的每一個人,包包裡都藏了一台相機,而且每個人的心裡都藏著一句很想問的話是:「可以拍照嗎?」 過去在東京的森美術館,只要看到有人拿相機,博物館人員就會神經兮兮的緊盯人不放,但是這樣的現象在去年底開始有了大解放,從舉辦艾未未展時,館方就開放一般民眾拍照,現場還可以看到一個接一個像是連鎖效應的從包包拿出相機快門喀擦喀擦聲絡繹不絕,愉快地記錄下美術館內的美好時光。今年的「六本木Crossing 2010」更是鼓勵民眾將照片透過網路上傳到Flickr相簿,讓更多人可以分享這些有趣也富創造力的作品,到最近的「SENSING NATURE」也是同樣開放的態度。
眼界越寬,格局也就越大,當美術館能找到了自身不可取代的元素與對應方法,以及參觀者的素質水平提高的情況下,就更能無須庸憂也願意大方地將美術館賦予的教育意旨與美學,透過更新、更廣也更有效的形式傳遞出去。畢竟美術館展覽的要旨在於教育、推廣,而非炫耀與限制呀。
→ 森美術館│Link
→ 森美術館 flickr│Link
9/01/2010
→專欄│到美術館內,請拍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0 意見:
實在很有感觸的是,最近高雄美術館展覽的陶藝品展
陶器與繪畫不同,繪畫是是覺得藝術,音樂視聽覺得藝術
而陶器是觸覺的藝術。
所以陶器你不摸...你怎麼知道他的手感、他的觸覺、他的一切
偷偷摸摸摸陶器後,還是想建議美術館需要針對不同藝術品能夠有不同的欣賞、不同的思考。
畢竟藝術品本身就是活性強、不安份的東西。
您的留言讓我想到,東京有一間服務盲人的雕塑美術館,私人的,下回找來與大家分享。
我喜歡可以拍照的展覽
可以拿起照相機真是神清氣爽
不小心忘了關閃光燈就糗了
我也去問過陶博館可不可以拍照
他們很有禮貌的說:不~可~以~
如果是創作者不喜歡那當然尊重
但如果是怕侵權,說實在禁止攝影的效果實在有限
也許從另一方面著眼,之所以想拍照是想留下個回憶、分享給朋友或是PO到FB或Blog去介紹,去除侵權的恐懼,開放拍照是很棒的宣傳。
我認為啦...
完全同意《到美術館內,請拍照!》的說法。
剛到過新開的龐畢度美術館分館(在 Metz),裡外都可以自由拍照,只要不閃燈。
文明開放,換來訪客歡愉輕鬆卻自律,加上展品與建築同樣精彩,是一場感覺極良好的博物館之旅。
沒錯呀~而且看到的跟拍到的有時又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還有上次提到的盲人美術館是 GALLERY TOM
http://www.gallerytom.co.jp/
和大家分享。
我在一個雨天拜訪GALLERY TOM,館方很親切的讓我們觸摸和拍照
從實體到情感都十分有質感的一間GALLERY ,從涉谷站一路逛過去,巷弄也十分美麗
太棒了
謝謝你告訴我
我好感動~
我上次去沒開
要再去一次。
如果不麻煩的話,請問你知道有哪幾美術館在東京是很值得看得嗎? 這週六要去tokyo 一週自助旅行, 突然很驚慌,感覺很多地方要去看, 很多展覽想參觀..很喜歡你的書跟blog, 但是現在很像臨報佛腳...不知道如何計畫起? 謝謝~
今天去北美館看展覽才發現它整館禁止拍照,整個不懂這是什麼規定,理由是什麼,看到你的這篇文章,覺得寫的真好,中懇且實際~另外跟你分享我找到的另一篇文章...here: http://heritage-key.com/blogs/ann/no-photography-allowed-5-reasons-why-museums-should-have-open-photo-policy
謝謝Jane Lee的分享,你這篇文章很棒!我非常喜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