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到亞洲的幾個大城市,若從設計角度來作些快速而粗淺的比較的話,我會認為,以上海來說,設計多用來服務商業,生活入味的成份太淡,而北京的設計則目的性太強,韓國首爾,常被形容得過於激進,至於東京,一向都是發展得最早、成熟,但只要更新變化的步調一緩下來,就讓人著急地失去耐性;至於新加坡裡,濃烈的異國FUSION是特色也常迷失於特色之中,曼谷的設計其實很生活也在地,卻常被其他原因干擾或削減鋒芒,發展之路總是坎坷多於順遂。##CONTINUE##
似乎還漏了香港。 也許是一個不斷改變中的城市吧,我猜。
是商業,是娛樂,是時尚,是現實,是前瞻,是變化,是國際也是大膽。九月、十月之際,仍有許多朋友往返香港,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用這六個字不斷重複堆疊來形容一個城市太過扁平也似乎過時,但我對於往返香港的經驗其實並不充足,也不甚了解,早期也曾以仰望的「建築」視角觀看這個海港城市,像是貝聿銘的中銀大廈、Norman Foster的匯豐總行大廈、赤鱲角機場等,與山海交融的城市景象每每令人讚歎;建築之外,法國設計師Philippe Starck設計的Felix餐廳與JIA HOTEL曾試圖讓大家的目光焦點從建築的壯麗拉向室內的華麗繽紛,移植入港的法國品牌agnés b. 讓我看見時尚的多元性,而家飾店G.O.D.住好啲曾讓我驚艷香港的在地設計。試想著哪一天也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發現這座城市裡的設計趣味。
香港有太多的過客,俾使在地人的生活與短暫停留的觀光客或是異地工作者來說有很大的差異,兩者間的生活水平與消費習慣大有不同,卻更直接的影響了城市風貌。從最簡單的「閱讀」這件事來說,太過張狂的商店租金,讓獨特氣味的個性書(商)店不斷往上樓層遷徙直到無法負擔租金而消失,取而代之的多是連鎖企業或是商場文化,形成最容易消費也鮮有驚喜的商業空間,現實面決定了我們所看到被壓縮在城市裡的這一切,就連具有在地的叮叮車也有身兼廣告看板的重責大任。也許遠離高密度的街區,可以呼吸到不同的氣息。
想分享幾間有趣的生活商店吧!
Homeless定位為生活風格商店,在尖沙嘴、沙田等有數間分店。兩間旗艦店位於中環的歌賦街對望,店鋪的外觀設計別具風格,店內陳列有許多中大型的家飾家具,也不乏桌上與裝飾型的生活商品,此可以飽覽諸多風格各異的設計品牌,甚至也有來自台灣的設計商品,並且能感受店家在混搭這些不同調性家具的設計手法。
而在不遠之處的mr BLACKSMITH designwarestore,是風格強烈的設計配件商店,整間店內室充斥著懷舊的工業風,鐵件、掛鉤、把手刻意造舊的商品與二手家具,把整間店塑造得獨具特色,尤其在氤氳的黃色燈光下,彷彿置身在不同時空的場景氛圍內。
2 意見:
閱(表示看過不然寫這麼辛苦)..:P
DENNIS
謝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