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的,日本的設計產業是全亞洲裡發展得最早、也最成熟的國家,加上一直以來都是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但迄今已被中國取代了),使其能有足夠的經濟規模、消費市場,無論內需、外銷的支持,讓日本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發展出很多不同面向的創意產業,這些產業,也能夠找到喜愛他們的消費族群們。從另一方面來看,走在前面的人,不只有搶得了先機,有時它也比我們遭遇到更多未曾想到的困難,並且在黑暗中摸索,試圖找到一條解決之路。當我看著每年的東京設計師周,似乎也在看著整個城市、甚至國家的設計氣氛,其中,有些特殊的氣味是在最近逐漸散發開來的。
近年我們常說:「地球是平的」。 地球的某個角落所發生的一點傷風咳嗽,可能都會引起全球性的流感恐慌;全球化的過程裡,當我們能同步得到的即時資訊的同時,所得到的利弊優劣,也都是全球同步的。正如我們現在可以在任何一個大城市裡,都能買到Iphone、PRADA、BENZ、BMW、Louis Vuitton、,產業品牌的扁平化,會有什麼事物會因為其自身的「在地性」而顯得彌足珍貴呢?
日本歷經了經濟的起起落落,不管是60-70年代像是暴發戶般地急速發展,90年代瞬間瓦解成泡沫經濟,或是無可避免地全球性金融海嘯,再加上頻繁的天然災害,當經過這麼多無法預測、掌控的環境情勢,人們最在意的會是什麼?
2011年底,在日本京都的清水寺發表了年度漢字——「絆」,一個字像是一整年的縮影,跨越過災難背後,或者是瀰漫在空氣中的哀傷,這個字正隱隱透露著人們最在意的似乎是人與人之間那份牽絆情繫著的緣份、情感。
就像中國的春晚一樣的節目般,今年62屆的日本NHK紅白歌合戰裡,以「歌唱明日」為主題,一首接著一首唱出對家鄉家人的想念歌曲首首溫暖動人,閃閃淚光。
我想起年末走訪東京設計的幾個展覽。
無印良品、IDEE和典型PROJECT共同企劃了一個名為「 良い工場 良い商品」的展覽,找出許多在東京墨田區下町地方的在地好工廠所製作的好東西,他們或許不像工藝品一樣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可能只是當地、鐵路旁的一間小工廠,有幾個老員工,一直兢兢業業踏實執著地做了一輩子的工作,他們的產品不是大品牌,也紮實不偷料,包括便條紙、腳踏車停車架、筆記本、衣帽、提袋甚至便當,這些最貼近在地生活的日常用品,用光陰的故事與記憶,用最誠摯的態度,溫暖著人們每一天的生活風景。
無獨有偶,日本極具影響力的設計雜誌《Casa Brutus》在設計週期間,包下了知名家具家飾店〈CIBONE青山〉地下一樓,策劃了一個名為「Casa Arcade」(Casa 商店街)的展覽,展覽概念是從日本各地選出14間魅力商店,北自北海道,南到沖繩,囊括風格家飾、在地名物、餐桌食器與戶外用具等,各種各樣本國製的生活商品,帶領並提醒讀者們再發現那些一直存在身邊的美好事物。
我這回還走到了一個名為「2K540 AKI-OKI ARTISAN」的地方,它是位在秋葉原站到御徒町站間高架橋墩底下的新構築空間,或可以稱之為「職人街」,街道兩旁是工房、是家具、飾品商店、咖啡廳,也有不乏小型藝廊等。以這樣的環境空間來鼓勵職人工匠的創作與交易,就好像將江戶以來御徒町的區域特色用一種嶄新的方式一一濃縮於橋墩底下。
珍視著自身的傳統、生活文化,人的溫暖交流成為創作的養分,同時又保有國際的視野高度,更能充分了解自身的獨特之處。而創作也因為經歷了時間、歲月的累積,烙下記憶的痕跡,也才是更珍貴更無法複製、UNDO或是REPLAY的珍貴資產。活在每天,為明天好好準備,也不會為昨日感到後悔遺憾,站在設計工作者的角度, 我在日本設計裡看到的,我是這樣想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