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2012

遇見奈良,我們其實都有些相似……

喜歡兩位日本的藝術家的作品
,一位是紅髮老婆婆草間彌生
,強烈的視覺感與藝術風格,各式變種的南瓜和點點圖案,對於藝術的執著與狂熱令人讚嘆,另外一位則是已邁入知天命之年的奈良美智先生。
喜歡奈良美智的作品倒不因為他是目前日本最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也不是因為對他筆下的大眼娃娃無邪中還略帶不安份的眼神所深受著迷,也不知道為什麼,不知不覺地在某一天發現自身對奈良美智的作品有了新的感覺。但或許這是有跡可循的。 我在日本看展覽的機會不少,特別是看藝術類的展覽,而奈良美智的作品數量很多,能見度很高,我也看過許多大大小小關於奈良在日本的展覽,包括青森的A to Z展覽、青森縣立美術館內的展覽,或是2004年台灣的巡迴展覽、甚至是東京青山A to Z café裡或是原美術館內的創作小屋等。從知道他的作品、目睹他的作品到瞭解他的創作過程,或是因為好奇著眾人喜歡的原因而更進一步探索,一直到被作品感動,過程大概歷經也醞釀了好多年的時間。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在於某次心中興起想要收藏作品的衝動感。  
##CONTINUE##
收藏,也算是一種購買行為,好像去便利店買罐飲料一樣,需要有所花費,需要考慮與決定,而且更是得自己喜歡才會歡喜出手。當身份從單純而沒有利害關係的欣賞者轉化成一位與自身高度相關的購買行為時,角度自是完全異位,特別是關注與投入的程度更是大大不同,更馬虎不得,於是會小心思忖著畫作的尺寸、作品的創作動機、年代、色彩或是構圖等等細節,甚至把過去歷年的創作翻開好好研究一番。舉個例子來說吧!當我們去看一個展覽,看完展覽,問起對方,你最喜歡的作品是哪一件時,你才會仔細回想哪些作品還留在腦海?當走出展覽紀念品商店,你的心還叨叨絮絮地掛念著那一件沒有出手帶走的周邊商品?這時才開始認真地天人交戰在思索著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最好能找到一個鏗鏘有力的答案來回覆他人質疑的眼光。 我趁著一次空檔到台北某藝術博覽會參觀,展中來自於許多海內外的畫廊前來參展,一心想找幅讓人感到平靜卻又不太平凡的作品,暗想是日本風格應較能符合這樣的標準,但這樣的想法卻到最後逛完整個會場也不見一幅合意的作品。這才恍然發現早已中了奈良的毒,先前灌輸在腦中的奈良美智那種表面看似簡單、色彩和諧溫暖又稍帶點叛逆與陰暗面如甜中帶澀的風格,在創作的過程卻是用顏料與或畫布或木板層層堆疊其豐厚層次,直到最後才勾勒出我們看見的人物樣貌,其成熟的技法與從未間斷的新意與創作熱情,對我來說這樣的藝術價值與創作質地與確實當今鮮少看到可以與之匹敵的作品,也因為認識他的作品就是從原作開始,因此就連看到一張拍賣會上品質不佳的複製版畫都會讓人難以承受。而今年橫濱美術館所展出的「a bit like you and me…」裡頭,我更看到奈良美智從過去到現在的創作有了逐漸改變,從對世界不太關心,到創作的路程在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有了藝術家透過作品的入世對話,幽默,也更貼近了觀賞者的心境

看似可愛也容易接受的作品面貌下,說的不是只有一個單純而簡單的故事,無論是白銅雕塑作品、壓克力帆布畫作,或者是隨筆塗鴉,好像都散發個各自的論述,或許奈良的作品根本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閱讀畫作的方式吧。無論是看了好多年的故宮數千年的書畫作品,或者是當代的美術傑作,原來美好的畫作不只是有顏料的層層堆疊,更需要生命的慢慢積累。在藝術作品裡,漸漸可以找到有一點相似的共鳴點 ,感受意念共振的精采激盪。
期待有一天可以擁有到一幅畫面底下波濤洶湧,表面卻是風平浪靜般具有療癒功效般的奈良作品,這其實不只是藝術,還是一種隨著歲月累積而領悟出的人生智慧。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