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到了URS21看了一個與日本建築有關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展中有許多日本建築發展歷程中的新建築與新觀點,其中像是建築大師菊竹清訓(1928-2011)將自宅設計成一個建築的實驗案例,他將主要的使用空間架高,彷彿漂浮半空中(與他之後建造的東京都江戶東京博物館形式相仿),而室內則是模組化的可動空間,可以根據需求與使用機能將浴室、廚房等空間調整位置,或依照小孩成長而可以調整隔出所需空間。
其實,窺看建築師的家是一件有趣的事,因為你不會看到偷工減料、便宜行事,更可以在自宅建築裡看到很多熱情、抱負與理想,感受創作中的原汁原味。
##CONTINUE##
這次我在東京特別到了東京的小金井市,一個位在小金井公園內的江戶東京建築園。這個建築園裡展示了從江戶時代到昭和初期期間(1600-1940年代),共計有30棟經復原後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包括不同年代、不同形式,有的是磚造、木造或水泥結構,有的作為農舍、洋樓住宅、澡堂、旅館、店舖街的居酒屋、雜貨店與花店等建築用途,它們之所以共聚一起就是在於原本所在的建築地因為都市規劃或是無法在現地繼續留存的問題,但建築本身又具有很高的文化保存價値,因此統一都被遷移至此作為維護、保存與展示等功能。雖然建築離開了所屬地便少了與環境歷史的對話關係,但為了讓都市持續向前發展又能存留文化遺產,亦是權宜之計。
在這30棟建築裡,其中最令我感到驚艷並且流連忘返地非建築師前川國男的宅邸莫屬了。前川國男(1950-1986)是日本建築史裡重要的建築師,他1928年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赴法國發展,在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科比意下工作有兩年的時間。回日本後,推動日本的現代主義建築,迄今包括東京文化會館(1961)、東京都美術館(1975)都是前川足具代表性的建築作品。
這棟原本興建於1942年在品川大崎的私宅,興建年代因屬大戰期間,具有建造不得超過100平方米的建築法規,因此佔地面積是約94平方米,又因資源有限難以採以現代主義的鋼筋混泥土建材,而設計出有磚瓦屋頂的兩層木造結構空間。在內部的隔間則是以客廳(沙龍)為中心,作出一邊臥房一邊書房、一邊管家房一邊廚房並有兩套西式白色衛浴的對稱格局,並在建造後的三年於此居住;之後卻因為當時在銀座的事務所因空襲被燒毀,而將辦公室搬回至自宅,也因同年結婚,所以房子既是辦公室也是居家空間。一直到了1954年四谷的事務所空間完成後,這裡就重回單純的住所之用。
除了格局、細節,我對於裡頭放置的現代家具座椅與燈飾都興味盎然細細品味,因此在前川先生家做客一直留到閉園為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