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用旅行探索設計,一位用商業案實踐設計。在這對好朋友的 對談中,我們發現「文化創意」是一種貨真價實的生活實踐,如果我們沒有尊重並重視文化的根基,該從何建立起創新的運作模式?對他們兩位而言,文創園區其實並不侷限在這個名詞的定義之上,能清楚傳達概念、達到保留文化的目的,並且提出具有市場競爭的配套,那麼比現在好玩許多的「文創園區」就會越來越多!
Q:最一開始想要先請兩位定義一下你們心中「文創園區」應有的元素(必須具備的 條件或功能)有哪些?
吳東龍(以下簡稱「吳」):其實我認為文創園區沒有必備的要素,而是在於如何「定位」每個文創園區的特色,可以是商場導向的、也可以是以扶植為主的。定位的不同就會影響我們評論它是否為成功、做得好的文創園區,定位也會連帶影響長期規劃,也就是說大家可以期待這裡5年、10年後的遠景,只是就現在國內來說比較不會這樣看,多半都還是以產值來評斷文創園區。
馮宇(以下簡稱「馮」):我們應該要先了解 蓋文創園區的目的是什麼。像我假日帶家人出去玩,會希望有個地方讓孩子可以去看一看、玩一玩,對小孩來說不無聊的地方、東西也不貴就好,其實大部分民眾也都是抱持這樣的心態。所以,要推廣、保留文化的精髓未必做得到,但規劃初期就應有吸引人前來的特點,形成一個很好的商業規模,可以傳承並且運作下去,帶動當地經濟互動,應該要抱持著「事業」的角度來看待。
Q:現在很多文創園區都有「太商業化、商業比重太重」的批評聲,為什麼馮宇你還會認為要用「事業」的角度來看到文創園區?
馮:是不是一個商業活動,我認為是來到這個地方願不願意付錢、把一些東西帶回去(無論有形或無形)還付得很開心,這是一個很公平的交換。文創園區裡的文化確實會有價值,但這個價值如果不夠吸引人掏錢來換、滿街都是,那是讓人覺得很商業化的原因。
吳:應該是說「營運模式」吧!要將一件事做得好、做得久,一定要確定營運模式會是什麼,希望從這裡獲利或得到什麼成果。目標訂出後就會思考如何營運,營運就會考慮到商業的問題,這是一連串相關的。所以沒有營運模式的情況下,很容易在招商時只看見眼前利,成本是否可以打平、是不是開放更多地方就可以獲利更多,這樣就會讓核心價值變得不清楚、定位也不明確,我觀察到現在文創園區都會有這樣的現象。
待續......
1/07/2016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