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016

走台步|文創不在園區裡,在你的生活中-吳東龍、馮宇的觀察與實踐(中)

Q:兩位是否可以舉例曾經造訪過的文創園區或地方,是你們覺得很值得台灣借鏡與參考的?

馮:我去年去了北海道旭川的旭山動物園,確實厲害。旭山動物園是在北海道的偏僻小地方,很少人會專程造訪,就在快倒閉之際,園長突發奇想開放一 些新模式讓大家欣賞動物,很多動物的展示方式改變了。比方說,他們在固定時間讓企鵝走出圍欄「放風」,讓大家可以近距離看企鵝;他們將池子的下半部做成透明的,可以看見河馬或北極熊在水底下原來是這樣子。旭山動物園將自己的產品,用很有魅力的方式展現,並賦予教育意義在裡頭,讓許多人慕名而來。另外結合鐵路公司定時開動物專車,有大草原、叢林等不同的主題,讓小朋友都會指定要坐。從旭山動物園的例子來看,我覺得「企劃力」是台灣文創園區最缺乏的部分。

吳:「空間」也是很重要的特色,台灣目前很多文創園區都是以前的工廠、宿舍改建,在特色營造上會有限制性,很難用同一套模式去運作每一個園區。以台灣現階段在推文創園區來說,差異就會在軟體的內容與企劃上。如果以老房子改建的文創空間在東京就有很多很不錯的例子,像由廢校的校舍重新改裝成為年輕設計藝術家空間的3331 Art Chiyoda 及 iid 世田谷手作學校,或是利用鐵路高架橋底下空間的2k540⋯⋯ 等,他們不會讓人感覺文創園區是為了扶植文化創意產業,走在園區裡也不會感覺他們很想賺錢或是很缺錢。

Q那麼回到台灣兩位有比較推薦的文創園區或是地方嗎 

吳:嗯,這題對我來說有點難。我們很容易把東京當成指標來看,就會覺得台灣有些地方做得不足,所以推薦起來就會有點掙扎,不過在台灣的文創園區之中,高雄駁二算是平衡做得比較好的,平衡指的是生活感比較重一點、商業感沒有這麼強。我覺得駁二慢慢可以看見一些發展與成長,而且也會帶動附近的發展,開始有一些小的商店或行旅形成,也較能連結設計師與商店之間的友好關係。

馮:我想推薦的是車埕車站,位在集集與日月潭中間,過去這裡是為了將高山林業外銷木材的集散地,隨著林業的式微也漸漸荒廢。那裡有個景觀的大水池,小朋友可以在那兒餵魚,不過以前這可是用來防止乾裂、與防蟲功能的蓄水池。在車站裡規劃了一區「林班道」,裡面有木作的工作坊與體驗,並且也留下了一些當初林業所使用的道具結合過去林業在此的歷史。最有趣的是每天的傍晚五點有班列車會行經此處是大家拍照的最佳時間。像這類公共開放的空間融入了歷史背景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文化教材。這裡比較可惜的是導覽做得不夠明顯所以來到這裡大家只是隨意逛逛、買買東西卻沒有了解裡面的歷史這真的很可惜啊!

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