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真家都築響一用兩年時間,記錄在東京那些廉價租金房子裡的生活樣貌,在他不多修飾的鏡頭下顯影一幀幀珍貴照片,佐以旁白式的平實文字,偶爾穿插甩尾力道的戲謔字句,精彩到目不暇給。從「亂調之美」篇裡,帶我們看見學生房裡的渾沌之美,一個個雜亂無章的房間內,充滿實驗性的創意用法,並隨著歲月型塑出生活的軌跡,在牆上、桌上留下樣貌,不用一言一語,是最坦誠的行動藝術。

畢業後可能有另一種生活方式:把家當工作室。「在工作室打地鋪」展現的不只是生活姿態,還是一方孕育創造力的溫室,工作加居住,更是24小時的活動場域,生活即養分,房間則是工作和生活交錯下,深刻鑿斧的完整形貌。透過家中的每個物件:書籍、影碟、家電與家具等,窺看每個人的性格。在這裡,照片中承載的故事有著不可承受之重。

「為物而瘋狂」裡,驚訝的是即使因收入有限而入住租金便宜的房間,卻對自己喜愛的收藏品毫不客氣地激情充斥著。不過一旦有了家庭小孩,「兒童的王國」裡的居住空間反而對收納和整理反映出較大的克制力。「住居的絕對必要條件」就現在看來有點不思議,其在於入住者對室內裝潢漠不在意,僅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使其成為空間的主角恆星,可以是烹飪天堂,可以只是下趟旅行的中繼驛站。

20年後,我的Call機變成了LINE,我讀著正流行的斷捨離與極簡主義,思忖這些空蕩蕩的房間個性與生命力該從何窺看?而本書中屬於昭和末期、九〇後的建築與生活型態,是正值日本泡沫經濟下的一枚枚印記,看起來一間間超載滿溢的房間,透露出的究竟是富足的物質生活,抑或是空虛心靈不安的投射呢?我想,空間所呈現出的時代語彙,永遠都是最精彩、最誠實的人性產物,這本書因此更彌足珍貴。
◎博客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