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組來訪媒體尚未離開,我們已抵達,吳東龍說他才剛回國,趁著今天有時間排了多場訪談。他的身份是作家、設計師、講師,提到吳東龍大部分的人會聯想到日本,特別是東京,關於設計、展覽、生活風格,值得一去的美術館、咖啡廳、餐 廳、旅館、書店等等人文空間。任你請他深談其一,或是暢談前述各名詞的聯集、交集,吳東龍的個人資料庫千百筆資料井然有序的候著。
他運用個人臉書、Flickr、部落格、雲端文件、Google Map,打造私人的搜尋引擎,背後的資料庫包含:旅行親訪的心得,累積十多年上千本紙本雜誌與書籍,每個月固定閱讀3-4本雜誌,《 Casa BRUTUS 》、《 BRUTUS 》、 《 Pen 》、《 Hanako 》、《 CREA 》 ……目前共三、四千本電子檔,以及每日從臉書、Instergram所獲得的資訊。吳東龍幾乎隨時隨地都在整理資料,按照自己的流程非常有條理。

比起整理資料本身,吳東龍更著重思考 「資料要怎麼存在才是最容易取得的」,他的個人資料庫講求隨時隨地存取。既然朋友旅行前總找他推薦去處,那麼他乾脆建一個社團,分享的同時也成為收納新景點的線上空間;Line筆記本則以人作分類,當他想起曾跟朋友、同事聊到某個主題,對話框的筆記本就有他隨手貼上的紀錄。吳東龍把資料儲存的方式分散,並且隨手即存、當下處理,如此有組織化的個人資料庫讓他安心,所以他能從容不迫的微笑道:「你現在要我找二○一一年東京設計週的照片,或怎樣的大頭照,或一五○字、二○○字、二五○字的自我介紹我都可以馬上拿出來。」
原刊載於2016.10月《提案》
0 意見:
張貼留言